距离中秋已经不到一个月了,月饼销售旺季也即将到来。然而,销售“兴旺”却是先从卖月饼的员工开始的。有媒体报道,9月8日,有博主发帖举报某地商场强制员工卖月饼,一人20盒任务,卖不掉需自己花钱买下。其实早在7月的社交媒体上,就有某企业员工发帖吐槽公司的月饼礼盒销售指标过高,甚至有大学生兼职员工“被逼着垫了15盒”,花费近3000元的荒唐场景。
这两年,月饼行业的销售难题已不算新鲜。以往海外餐饮品牌推进本土化时,会将月饼作为切入国内市场的首个产品,但定价普遍不够亲民,市场上不少仅含6枚月饼的礼盒,价格常高达200元以上。加之月饼属于季节性商品,多数品牌采用预售模式,不少渠道售出的是月饼券而非实物,一旦滞销便会出现价格跳水,往年部分网络二手平台甚至有月饼券2-3折甩卖的情况。
这种“难卖到需员工摊派”的现象,实则折射出月饼行业的深层困局。随着消费观念转变,过去月饼礼盒承载的过度社交属性正在弱化;2024年,在有关部门颁布的《关于遏制“天价”月饼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》《月饼质量通则》等规范引导下,月饼市场刮起了“简约风”,如今部分品牌即便转向“卷价格”“卷赠品”,也未能真正赢得消费者青睐。更关键的是,跨界入局已成月饼市场潮流:互联网大厂、白酒企业纷纷推出月饼,部分文旅博物馆也结合自身IP开发跨界产品;不少企业还通过口味革新、渠道变革等方式拓宽了月饼的消费边界。相比之下,某些传统餐饮企业若不在创意上寻求突破,将很难吸引消费者。
月饼的价值本就不止于“吃”,靠摊派员工转嫁压力,无法解决销量的根本问题。中秋是阖家团圆、传递祝福的节日,月饼作为传统饮食文化载体,象征着团圆与心意,而强制摊派则背离了节日的温情底色。对企业而言,将营销压力直接转嫁给员工,更会损害自身形象,毫无正面意义。
归根结底,“如何卖月饼”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水准与文化厚度。买月饼、吃月饼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摊派月饼却是缺乏文化认知的表现。当月饼回归文化本真,企业要提高销量,更要通过产品本身去赢得市场。唯有让消费者自发选择的产品速盈配资,才能真正延续品牌在传统节日中的生命力。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